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2-溴-3,5-二氟吡啶销售

2-溴-3,5-二氟吡啶销售

2025-09-17

该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于吡啶环的2号碳原子上连接溴原子,3号和5号碳原子各连接一个氟原子。这种1,3,5-三取代模式在空间排布上形成一定的对称性,但由于溴原子的体积较大且电负性不同于氟,整体分子仍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和电子不均匀分布。氮原子的存在使吡啶环具有芳香性和弱碱性,而两个氟原子的强吸电子效应进一步降低了环上邻、对位碳的电子密度,尤其是4号位(位于两个氟原子之间),使其在亲核取代反应中更具活性。同时,2位的溴原子作为良好的离去基团,为后续的金属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
 

物理性质与表征

 

2--3,5-二氟吡啶通常以液态或低熔点固态形式存在,外观为无色至微黄色透明液体。其沸点适中,具有一定的挥发性。该化合物对光和湿气相对敏感,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缓慢分解,因此常需避光、密封并置于低温环境中保存。标准分析手段如核磁共振波谱(1H NMR、1?F NMR)、质谱(MS)和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可用于其结构确认和纯度检测。其典型的1H NMR谱图在芳香区显示一个单峰,对应于4号位上的一个氢原子,反映出分子的高度对称性电子环境。

 

合成路径与区域选择性

 

该化合物的主流合成策略通常基于3,5-二氟吡啶的直接溴化反应。由于吡啶环本身为缺电子体系,常规的溴化条件难以进行,需借助活化试剂或催化剂。工业上常采用溴素(Br?)在路易斯酸(如AlBr?、FeBr?或BFOEt?)催化下进行亲电取代。反应的区域选择性高度集中于2位,这归因于3,5-二氟取代基通过诱导效应和共振效应共同作用,使得2位成为环上最富电子的可取代位置。此外,也可通过多步合成法,如从2-氨基-3,5-二氟吡啶出发,经重氮化后与溴源反应(Sandmeyer型反应)制备,此路线适用于对区域纯度要求较高的场景。

 

在合成化学中的角色

 

2--3,5-二氟吡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“合成子”的功能上。溴原子可参与多种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,例如与芳基硼酸进行Suzuki-Miyaura偶联,生成更复杂的二氟吡啶类衍生物。这种结构单元常见于先进有机材料、液晶分子及复杂药物分子的构建中。此外,其分子中的CF键在特定强条件(如高温金属化或强碱处理)下也可能被活化,实现进一步的功能化修饰,从而拓展其在合成多样性中的应用边界。

 

操作注意事项

 

尽管该化合物不属高毒性物质,但因其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潜在的皮肤致敏性,操作时应遵循标准有机化学品处理规范。建议在通风橱内进行称量与反应操作,避免吸入蒸气或接触皮肤。废弃物应按照有机卤化物的处置规程进行回收或处理。

 

总而言之,2--3,5-二氟吡啶以其明确的结构、良好的反应性和广泛的适用性,成为现代有机合成实验室和工业研发中备受重视的基础中间体之一。其在构建含氟功能分子方面的桥梁作用,持续推动着精细化学品和新型分子结构的发展。